06 février, 2007
關於阿波卡獵逃的片名,談談我對翻譯和基督教的想法。(二)
※ 引述《Jonathanlee@kkcity.com.tw (環島一圈回來囉!)》之銘言:
> 或許 你可以多讀一些聖經和科學 再來評斷什麼是對或錯
> http://www.godsword7.net/index.htm
> 或許 正因為祂不一天到晚為自己辯白
> 所以祂才夠格稱為上帝吧
> 同志基督徒留
你給的網站我沒有看很多,頭就開始痛了。 ~"~
抱歉我無意打筆戰,只是想釐清一些部份。如果對各位朋友有所冒犯,在此致歉,這是我對這個話題最後的一篇文章。我不會再繼續下去了。各位朋友有指教可以回覆到我的信箱,我會欣然閱讀、並且好好思索的。
舉一段你給的網站上面提到的文字:
聖經和科學有矛盾嗎?
他們並不明白聖經
曾有人在書中評擊基督教的聖經說:聖經迷信,不符合科學。其實,說這樣的話 的人常常是因他們自己 不明白聖經,或是錯誤地將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的某些錯誤觀點,例如地球中心論』,當作聖經的說法。羅馬天主教在中古時期中,曾長期以死刑嚴厲禁止人翻譯、 閱讀、傳講聖經,並且他們的教義和言行,有許多是不符合聖經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在自然學方面散佈了一些錯誤言論,也不足為奇。但必須指出,他們的錯 誤言論只能代表他們的看法,卻不能代表聖經的觀點。
我和我的前B常常聊到這些關於宗教的論點,許多宗教的「本意」是「善」的,可是它後來「行徑」為不見得一定都是「對的」。
例如,回教規定一天要洗五次手。其實是因為在沙漠地區,水源缺乏,溫度很高,細菌滋長也很快,所以阿拉伯民族在古代的衛生習慣和衛生條件都很差,把這個習慣,和宗教的儀式綁在一起,讓人民養成健康的習慣,當然是好的。
但是回教傳到世界各地之後,規定「全世界的回教徒在千年後仍然要一天禱告五次、洗手五次」,難道每個地方都像是穆罕默德當初的沙漠嗎?這樣的規定,恐怕對某些人來說太多,對某些人來說卻太少了…
再例如,古猶太教會對新生男孩行割禮,禁止手淫,那是因為以前醫藥不發達,死亡率高,新生兒夭折率也高。就像體外受精的動物,排出的精子卵子的量都遠遠大 於體內受精的動物;醫藥不發達的年代,任何「浪費生殖能力」的行為就被視為不法。但是,到了人口爆炸、資源缺乏、HIV蔓延的今日,教會還不肯支持保險套 的政策,視手淫和同性戀為罪惡,我只覺得無聊。
不知道你有沒有讀過五隻猴子的故事,有人在籠子中間掛了一串香蕉,放了五隻猴子進去,只要其中有猴子企圖拿香蕉,就會讓全部的猴子被水柱沖擊。後來換一隻新猴子進去,牠看到香蕉想要拿,結果其他的猴子就阻止牠,K牠…再換新的猴子進去,大家也一樣對牠,等到最後,五隻猴子都沒有被水柱沖過,有新猴子進來,想要拿香蕉,牠們還是會攻擊新的猴子,還變本加厲…
許多理所當然、不明所以的傳統,被墨守到今日,已經早就偏離原本的初衷了…
《聖經》本身是好的,本意是善的,我不想指出什麼偽經還是死海文書的考據爭議,就像你們的網站上也承認的:羅馬天主教在中古時期中,他們的教義和言行,有許多是不符合聖經的。
我覺得重點不是「符不符合聖經」,而是甚至是它符不符合「原本的初衷」,現在流傳的聖經,早就不知道被刪改、誤讀多少了,更何況當初的時代背景離我們現在也已經很遠了。
有一次我問我那個唸哲學系的同學,他畫了兩個圖給我…
當你知道得很少,不知道的東西很多,像這樣:
○
你「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部份,也很少,因為知和無知的部份的接觸面也很少,所以,知道得很少的人,也會覺得「我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很少。」
當你知道得變多了,不知道的東西一樣還是無限大,像這樣:
╭╮
╰╯
你「知道自己原來並不知道」的部份,也變多了。因為知和無知的接觸面變大了,所以所知得愈多,也會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變多了。」
人活得愈長,愈知道世界上有許多現在的知識無法解釋的事情,未知的事物會帶給人恐懼,宗教則提供許多事情一個解釋,世界的開始,世界的盡頭,讓人免於恐懼。
這個出發點,是善的。
但是如果因為宗教而讓一個人失去接納異己的能力、失去接納新知的胸襟,如果宗教變成打擊弱勢的政治工具,如果宗教沒有承認錯誤的勇氣和面對真實的覺悟,那它就應該是惡的,著無庸議。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是我覺得,拋棄聖經、正視這個世界和科學,會比死抱著聖經、鎮日思索怎麼把聖經和科學作一個調合,來得更有用的原因。
我不否認教會裡的人,絕大部份,都是善良的,和藹的。
只是,當我看到送我去參加團契的母親,因為無法接受她親生的同性戀兒子時,我就知道,宗教可以解決很多恐懼,但是同時也製造了新的恐懼。
你的宗教有很大的成份是善良的,剩下的部份,它的初衷和本意也是善良的。這些我承認,但是不代表它的全部都可以完全直接地、不加反省和思索地被接受。
再說到初衷,聽說是關於馬雅文化的電影,我就很想看。但是我不喜歡基督教,更不喜歡有人拿著基督教教義當武器、當工具。梅老的這部電影我沒有看,因為我質疑這個酗酒、恐同的老鬼的初衷。
也許很好看,反正我最近沒空也沒錢。所以也不會去看。抱歉這部電影和我無緣,也抱歉有所冒犯。
關於阿波卡獵逃的片名,談談我對翻譯和基督教的想法。(一)
另外最讓人好奇的無非是電影片名。
原文片名類似聖經「啟示錄」篇名(Apocalypse),
原譯為「梅爾吉勃遜之啟示錄」,
但在導演堅持全球音譯的要求下,台灣發行商靈機一動譯作【阿波卡獵逃】,
取「獵逃」之意既符合劇情,又精闢達意,大受激賞。
不過,導演梅爾吉勃遜並不是要講聖經故事,
這部故事背景設定在馬雅帝國,全馬雅語發音的電影,
其實片名Apocalypto是源自希臘文,意指「文明的崩毀與重生」。
好神奇。這中文片名怎麼來的。
當初是用法文學古希臘文的,所以我手邊只有希/法的字典。(呃,長音符和氣音符我就不打了。字尾的σ我直接打s了…)
αποκαλεω-ω (f.) rappeler; appeler individuellement; surnommer.
「呼喚.命名」。
αποκαλυπτω (f.) decouvrir - se decouvrir
「發現.領悟.啟發」
αποκαλυψιs (f.) revelation
「被揭露的真相.天啟.神示」
有人查得到更貼近原意的中文意思嗎? o_oa
我很好奇「文明的崩壞與重生」是怎麼來的?很好奇梅老頭是引用哪裡的典故來取片名的。
抱歉中學從教會學校畢業之後,聖經我幾乎就不再翻了。
《受難記》之後我就對梅老反胃了。起先我乍看以為片名就是《啟示錄》,後來才發現不對勁。但我也沒有深究。因為基督教的故事真的令我難以下嚥、敗人脾胃。不是已經從雙魚世紀進入寶瓶世紀了嗎?怎麼還有這種酗酒沙豬老頭愛用宗教、靈學的幫自己的臭名漂白。
說個語言學上好笑的事:
天主教堅持拉丁文本的聖經才是正本,然後其他什麼馬丁路德譯的德文本,都是對神的褻瀆。還打了三十年戰爭。可是其實新約是用希臘文寫的,拉丁文本才是翻譯本。-.- 還不准別人翻譯。
對的事情就是對的,地球明明是圓的,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人類是從猴子演化來的,同性戀是天生的,要防止愛滋就要推廣保險套。不知道基督還要殺掉多少人才要好好來面對事實。(抱歉我離題了。)
既然離題了就順便再說,我個人最討厭那種自以為有夾帶意譯的音譯了。-____-
還有半音譯半意譯的翻譯。
像是「星巴克」,幹,走資派還裝什麼高尚,為什麼不譯成「施達兒錢錢錢」?-.-
「翡冷翆」是很美啦,但是 Firenze 在溫暖的南歐,義大利半島上,並不冷耶…
還有把 sensation 譯成「膻色腥」也很無聊。多吃點蔬菜少吃點肉,精液就不腥啦。不吃羊肉應該也不會太膻吧。
「阿波卡獵逃」的譯法我不覺得有什麼精闢,晶屁倒是有一點。
原文片名類似聖經「啟示錄」篇名(Apocalypse),
原譯為「梅爾吉勃遜之啟示錄」,
但在導演堅持全球音譯的要求下,台灣發行商靈機一動譯作【阿波卡獵逃】,
取「獵逃」之意既符合劇情,又精闢達意,大受激賞。
不過,導演梅爾吉勃遜並不是要講聖經故事,
這部故事背景設定在馬雅帝國,全馬雅語發音的電影,
其實片名Apocalypto是源自希臘文,意指「文明的崩毀與重生」。
好神奇。這中文片名怎麼來的。
當初是用法文學古希臘文的,所以我手邊只有希/法的字典。(呃,長音符和氣音符我就不打了。字尾的σ我直接打s了…)
αποκαλεω-ω (f.) rappeler; appeler individuellement; surnommer.
「呼喚.命名」。
αποκαλυπτω (f.) decouvrir - se decouvrir
「發現.領悟.啟發」
αποκαλυψιs (f.) revelation
「被揭露的真相.天啟.神示」
有人查得到更貼近原意的中文意思嗎? o_oa
我很好奇「文明的崩壞與重生」是怎麼來的?很好奇梅老頭是引用哪裡的典故來取片名的。
抱歉中學從教會學校畢業之後,聖經我幾乎就不再翻了。
《受難記》之後我就對梅老反胃了。起先我乍看以為片名就是《啟示錄》,後來才發現不對勁。但我也沒有深究。因為基督教的故事真的令我難以下嚥、敗人脾胃。不是已經從雙魚世紀進入寶瓶世紀了嗎?怎麼還有這種酗酒沙豬老頭愛用宗教、靈學的幫自己的臭名漂白。
說個語言學上好笑的事:
天主教堅持拉丁文本的聖經才是正本,然後其他什麼馬丁路德譯的德文本,都是對神的褻瀆。還打了三十年戰爭。可是其實新約是用希臘文寫的,拉丁文本才是翻譯本。-.- 還不准別人翻譯。
對的事情就是對的,地球明明是圓的,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人類是從猴子演化來的,同性戀是天生的,要防止愛滋就要推廣保險套。不知道基督還要殺掉多少人才要好好來面對事實。(抱歉我離題了。)
既然離題了就順便再說,我個人最討厭那種自以為有夾帶意譯的音譯了。-____-
還有半音譯半意譯的翻譯。
像是「星巴克」,幹,走資派還裝什麼高尚,為什麼不譯成「施達兒錢錢錢」?-.-
「翡冷翆」是很美啦,但是 Firenze 在溫暖的南歐,義大利半島上,並不冷耶…
還有把 sensation 譯成「膻色腥」也很無聊。多吃點蔬菜少吃點肉,精液就不腥啦。不吃羊肉應該也不會太膻吧。
「阿波卡獵逃」的譯法我不覺得有什麼精闢,晶屁倒是有一點。
我對林夕《富士山下》的想法。
其實我n百年不聽流行歌了。(默)
好朋友沒介紹的,我往往都是不知不覺的。那天看到某毛在問有沒有更好的解釋,我才去找了歌詞來看,找了歌來聽。嗯…
林 夕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詞家。在我心目中,他的禪意和化境,是方文山的造作比不上的。(呃,方迷不要打我啦… 我唸文學院唸很久了,所以對一些文學手法什麼的很敏感。我個人覺得林夕的詞同樣用了很多文學手法,但就沒有那麼刻意,而方的詞,在詞彙上面很雕琢,到了刁 鑽的境界,但是反而顯得很匠氣,少了林夕那一份融典故於化境的功力。個人的認為啦…)
然後這首《富士山下》好像爭議滿多的,很多人都讀不通。我就大致寫了我的想法…
我的解讀是:「對面著筆」。
「對面著筆」是一種古老的詩詞筆法,林夕這麼擅於將古典詩詞化境,怎麼可能不知道?
簡單說叫「以對方寫自身」。
例如,高中課本裡的《蘇幕遮》裡,周邦彥說:「五月漁朗相憶否?」他不說他自己會想念漁郎,倒反問說:「哎,不知道漁郎到時會不會想念我?」
就像是莊子看魚,覺得「魚快樂」,但是惠子反問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不快樂?」
如果惠子生在唐朝,他大概會問王維,你又不是他,怎麼知道他「西出陽關無故人」?
他大概會問杜甫,你又不在鄜州,怎麼知道「閨中只獨看」?
人會把情感投射在「不是自己」的對象上,我悲,我料想對方也是悲的。我思念,我料想對方也是思念我的。我失去了故人,我料想故人此去也不再有我了。
當然,進入現代文學的手法之後就更靈活啦,很多「第二人稱」的作品,往往都有這種味道。也因為靈活,所以,是不是能算是嚴格定義「對面著筆」的手法,也就有爭議了。
總之,當它是一種「婉曲」辭格也是可以的。
像是「想你會想我嗎?想我的你會快樂嗎?快樂的你會想我嗎?」這一串不拉不拉,基本上翻譯就只是「我想你」而已。但是說破了,詩味也少了一大半。
所以這首歌裡… 其實那個「你」,才是真正的主角…
難以理解的時候,最簡單的方便就是,不妨把「你」都換成「我」,把「我」都換成「你」…
像是很多第二人稱的意識流小說什麼的,大致上這樣讀就會比較好破解。(只是,詩味也往往就在這一讀之間就破掉了…)
我覺得場景應該是,她特地到了東京去找他,旅程的最後一天是情人節,他才特地把工作調開,來雨裡接她。沒想到他是來分手的。於是她只好安慰自己,勸自己,騙自己。這樣。
攔路雨偏似雪花 飲泣的你凍嗎
這風褸我給你磨到有襟花
連調了職也不怕 怎麼始終牽掛
苦心選中今天想車你回家
一場雨攔住去路,緩緩的像雪花飄,
我吞聲哭卻忘了寒冷,你會關心嗎?
我的淚在你的風衣上磨印,
你特地調了班來探我,應該是對我還有牽掛吧?
難為你,還用心良苦地在這個雨天裡,開車來接我回家。
原諒我不再送花 傷口應要結疤
花瓣鋪滿心裡墳場才害怕
如若你非我不嫁 彼此終必火化
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價
我應該要原諒你不再送花,我也知道傷口應該要結疤,
(這一句是互文見意,雖然只有第二句有應該,但第一句其實也有半命令的語氣。)
我總是痴痴等到開盡花都飄落了一地,蓋上了情感的墳,才知道要後悔,
(古文裡的『悔』『恨』『怕』常常是互訓的。)
如果我還痴心妄想著非你不嫁,那只會把我倆都焚燒殆盡,
誰教我一生一世竟只想換來一天真心?這份痴,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吧!
(『一生一世』和『一天』,
應該呼應最後『東京一早比一世遙遠』。
當然,『永遠/一生』和『一天/一早』都是時間的相對比。)
誰都只得那雙手 靠擁抱亦難任(為)你擁有
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曾沿著雪路浪遊 為何為好事淚流
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
不管什麼人,其實都只有那一雙手;
就算兩人擁抱,也不真能代表擁有,
要擁有,就得先學會接受失去,
此刻我沿著大雪紛飛的路上走,
分開了也是好的,只是為什麼我還要淚流?
喜歡富士山,也不代表就能擁有這座山,
既然我喜歡你,也就早該看開。
(『擁抱』和『擁有』是相對比的,
就好像之前的甜言蜜語總說著『一生一世』,卻要在『一天』裡放下,
擁抱也不代表擁有;
問題是,連最真實的『擁抱』都不能相信了,
所以才會無奈地說『誰都只有一雙手』怎能將富士山私有…)
何不把悲哀感覺 假設是來自你虛構
試管裡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前塵硬化像石頭 隨緣地拋下便逃走
我絕不罕有 往街裡繞過一周 我便化烏有
這些悲哀感覺一定都只是我假設的虛構,
放進試管裡也找不到它是怎麼讓淚溢滿眼眶。
往事就把它當石頭一樣丟下離開吧。
反正世上不是只有你一個男人,
到街上繞個一兩圈,我就可以把你忘掉了啦!
(這一段是我覺得『對面著筆』的筆法的關鍵啦。
別套用太多文學用語,簡單說,
有兩層轉折:
不說『她很悲傷』,卻說『沒有什麼好悲傷的啦』。
不說『我忘不了你』,卻說『不稀罕你,走兩圈就把你忘記』。
這是第一層;
再把『你』『我』互換,
說成『我不罕有,往街裡繞過,我便化烏有。』)
情人節不要說穿 只敢撫你髮端
這種姿態可會令你更心酸
留在汽車裡取暖 應該怎麼規勸
怎麼可以將手腕忍痛劃損
情人節你也不敢說破,只是尴尬地撫摸我的髮梢;
可知道這樣更讓我心酸?
留在車裡取暖,你大概在想,該怎麼勸我,
勸我別想不開。
人活到幾歲算短 失戀只有更短
歸家需要幾里路誰能預算
忘掉我跟你恩怨 櫻花開了幾轉
東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遙遠
人生數十載不過匆匆一瞬,失戀,比起一生來說更是微不足道;
我不知道還要多遠才能回家,
(也不知道多久才能活到『覺得人生很短、失戀更短』的那一天。)
到把你忘掉,櫻花都不知道開了幾回,
(要忘得掉你我之間的一切,櫻花都開了好幾轉了…)
東京之旅的那一天就像前世一樣遙遠,不真切…
我說的廣義的『對面著筆』,除了『以我的立場去料想你』,也有『以現在的立場去料想未來』。舉個唐詩的例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我收到你的信,問我,什麼時候才會回到家鄉;
我也不能計數淹留他鄉的日子,
此刻巴山連夜的雨,秋水潮漲,我正回著你的信,不知道何時才回家;
如果等到雨停了,我回到家了,
那時,我們一起坐在西廂房裡共著燭光剪窗花,
應該會聊到『當年你在巴山連夜的雨』的這個晚上吧。
會不會太複雜?
再舉簡單一點的例來說,明明我『現在很難過』,但是我偏偏要說:『哎呀,也許過個三五十年,我就會覺得現在的自己很傻吧!』可是,三五十年之後,到了嗎?還沒。那是未來,未來就是還沒來。五十年之後我就會覺得不難過了,那現在難不難過呢?當然是難過啊!
忘了誰告訴我的,說,林夕是希望自己名留文學史的那種人。
要是我來編國文課本,一定會選他的作品進去!)
你還嫌不夠 我把這陳年風褸 送贈你解咒
這句的意思其實是:
「你什麼都不懂,竟然以為把風衣披在我身上就可以解我心裡的寒。」
再回頭補充一下前面『曾沿著雪路浪遊 為何為好事淚流』,
所以它也有兩層婉曲,是這樣:
不說「我淚流難過」,卻說反話「分開也沒什麼不好」,
所以「分開就是好事」啦!這是第一層。
不說現在的心情,卻說,以後,當我想起現在──
「那時候在東京的雪地裡玩耍,而且還和一個爛人分手,
這件事是好事啊,為什麼我那時候要哭得那麼慘呢?唉唉唉。」
這是第二層。
如果沒有想到他是對面著筆,會遇到的問題就是,男主角在歌裡的形象很不統一。好像很溫柔,又好像很冷漠,很像還有情,又很像已無情。用「對面著筆」去解釋,才會比較統一:
我抱著他,是擁有他嗎?他撫觸我的髮,下雨天還特地來接我,是虧欠我還是還愛我?因為還有女主角(也是真正的主角)對男主角的行為的揣度,所以才會那麼複雜。
這樣。
好朋友沒介紹的,我往往都是不知不覺的。那天看到某毛在問有沒有更好的解釋,我才去找了歌詞來看,找了歌來聽。嗯…
林 夕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詞家。在我心目中,他的禪意和化境,是方文山的造作比不上的。(呃,方迷不要打我啦… 我唸文學院唸很久了,所以對一些文學手法什麼的很敏感。我個人覺得林夕的詞同樣用了很多文學手法,但就沒有那麼刻意,而方的詞,在詞彙上面很雕琢,到了刁 鑽的境界,但是反而顯得很匠氣,少了林夕那一份融典故於化境的功力。個人的認為啦…)
然後這首《富士山下》好像爭議滿多的,很多人都讀不通。我就大致寫了我的想法…
我的解讀是:「對面著筆」。
「對面著筆」是一種古老的詩詞筆法,林夕這麼擅於將古典詩詞化境,怎麼可能不知道?
簡單說叫「以對方寫自身」。
例如,高中課本裡的《蘇幕遮》裡,周邦彥說:「五月漁朗相憶否?」他不說他自己會想念漁郎,倒反問說:「哎,不知道漁郎到時會不會想念我?」
就像是莊子看魚,覺得「魚快樂」,但是惠子反問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不快樂?」
如果惠子生在唐朝,他大概會問王維,你又不是他,怎麼知道他「西出陽關無故人」?
他大概會問杜甫,你又不在鄜州,怎麼知道「閨中只獨看」?
人會把情感投射在「不是自己」的對象上,我悲,我料想對方也是悲的。我思念,我料想對方也是思念我的。我失去了故人,我料想故人此去也不再有我了。
當然,進入現代文學的手法之後就更靈活啦,很多「第二人稱」的作品,往往都有這種味道。也因為靈活,所以,是不是能算是嚴格定義「對面著筆」的手法,也就有爭議了。
總之,當它是一種「婉曲」辭格也是可以的。
像是「想你會想我嗎?想我的你會快樂嗎?快樂的你會想我嗎?」這一串不拉不拉,基本上翻譯就只是「我想你」而已。但是說破了,詩味也少了一大半。
所以這首歌裡… 其實那個「你」,才是真正的主角…
難以理解的時候,最簡單的方便就是,不妨把「你」都換成「我」,把「我」都換成「你」…
像是很多第二人稱的意識流小說什麼的,大致上這樣讀就會比較好破解。(只是,詩味也往往就在這一讀之間就破掉了…)
我覺得場景應該是,她特地到了東京去找他,旅程的最後一天是情人節,他才特地把工作調開,來雨裡接她。沒想到他是來分手的。於是她只好安慰自己,勸自己,騙自己。這樣。
攔路雨偏似雪花 飲泣的你凍嗎
這風褸我給你磨到有襟花
連調了職也不怕 怎麼始終牽掛
苦心選中今天想車你回家
一場雨攔住去路,緩緩的像雪花飄,
我吞聲哭卻忘了寒冷,你會關心嗎?
我的淚在你的風衣上磨印,
你特地調了班來探我,應該是對我還有牽掛吧?
難為你,還用心良苦地在這個雨天裡,開車來接我回家。
原諒我不再送花 傷口應要結疤
花瓣鋪滿心裡墳場才害怕
如若你非我不嫁 彼此終必火化
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價
我應該要原諒你不再送花,我也知道傷口應該要結疤,
(這一句是互文見意,雖然只有第二句有應該,但第一句其實也有半命令的語氣。)
我總是痴痴等到開盡花都飄落了一地,蓋上了情感的墳,才知道要後悔,
(古文裡的『悔』『恨』『怕』常常是互訓的。)
如果我還痴心妄想著非你不嫁,那只會把我倆都焚燒殆盡,
誰教我一生一世竟只想換來一天真心?這份痴,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吧!
(『一生一世』和『一天』,
應該呼應最後『東京一早比一世遙遠』。
當然,『永遠/一生』和『一天/一早』都是時間的相對比。)
誰都只得那雙手 靠擁抱亦難任(為)你擁有
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曾沿著雪路浪遊 為何為好事淚流
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
不管什麼人,其實都只有那一雙手;
就算兩人擁抱,也不真能代表擁有,
要擁有,就得先學會接受失去,
此刻我沿著大雪紛飛的路上走,
分開了也是好的,只是為什麼我還要淚流?
喜歡富士山,也不代表就能擁有這座山,
既然我喜歡你,也就早該看開。
(『擁抱』和『擁有』是相對比的,
就好像之前的甜言蜜語總說著『一生一世』,卻要在『一天』裡放下,
擁抱也不代表擁有;
問題是,連最真實的『擁抱』都不能相信了,
所以才會無奈地說『誰都只有一雙手』怎能將富士山私有…)
何不把悲哀感覺 假設是來自你虛構
試管裡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前塵硬化像石頭 隨緣地拋下便逃走
我絕不罕有 往街裡繞過一周 我便化烏有
這些悲哀感覺一定都只是我假設的虛構,
放進試管裡也找不到它是怎麼讓淚溢滿眼眶。
往事就把它當石頭一樣丟下離開吧。
反正世上不是只有你一個男人,
到街上繞個一兩圈,我就可以把你忘掉了啦!
(這一段是我覺得『對面著筆』的筆法的關鍵啦。
別套用太多文學用語,簡單說,
有兩層轉折:
不說『她很悲傷』,卻說『沒有什麼好悲傷的啦』。
不說『我忘不了你』,卻說『不稀罕你,走兩圈就把你忘記』。
這是第一層;
再把『你』『我』互換,
說成『我不罕有,往街裡繞過,我便化烏有。』)
情人節不要說穿 只敢撫你髮端
這種姿態可會令你更心酸
留在汽車裡取暖 應該怎麼規勸
怎麼可以將手腕忍痛劃損
情人節你也不敢說破,只是尴尬地撫摸我的髮梢;
可知道這樣更讓我心酸?
留在車裡取暖,你大概在想,該怎麼勸我,
勸我別想不開。
人活到幾歲算短 失戀只有更短
歸家需要幾里路誰能預算
忘掉我跟你恩怨 櫻花開了幾轉
東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遙遠
人生數十載不過匆匆一瞬,失戀,比起一生來說更是微不足道;
我不知道還要多遠才能回家,
(也不知道多久才能活到『覺得人生很短、失戀更短』的那一天。)
到把你忘掉,櫻花都不知道開了幾回,
(要忘得掉你我之間的一切,櫻花都開了好幾轉了…)
東京之旅的那一天就像前世一樣遙遠,不真切…
我說的廣義的『對面著筆』,除了『以我的立場去料想你』,也有『以現在的立場去料想未來』。舉個唐詩的例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我收到你的信,問我,什麼時候才會回到家鄉;
我也不能計數淹留他鄉的日子,
此刻巴山連夜的雨,秋水潮漲,我正回著你的信,不知道何時才回家;
如果等到雨停了,我回到家了,
那時,我們一起坐在西廂房裡共著燭光剪窗花,
應該會聊到『當年你在巴山連夜的雨』的這個晚上吧。
會不會太複雜?
再舉簡單一點的例來說,明明我『現在很難過』,但是我偏偏要說:『哎呀,也許過個三五十年,我就會覺得現在的自己很傻吧!』可是,三五十年之後,到了嗎?還沒。那是未來,未來就是還沒來。五十年之後我就會覺得不難過了,那現在難不難過呢?當然是難過啊!
忘了誰告訴我的,說,林夕是希望自己名留文學史的那種人。
要是我來編國文課本,一定會選他的作品進去!)
你還嫌不夠 我把這陳年風褸 送贈你解咒
這句的意思其實是:
「你什麼都不懂,竟然以為把風衣披在我身上就可以解我心裡的寒。」
再回頭補充一下前面『曾沿著雪路浪遊 為何為好事淚流』,
所以它也有兩層婉曲,是這樣:
不說「我淚流難過」,卻說反話「分開也沒什麼不好」,
所以「分開就是好事」啦!這是第一層。
不說現在的心情,卻說,以後,當我想起現在──
「那時候在東京的雪地裡玩耍,而且還和一個爛人分手,
這件事是好事啊,為什麼我那時候要哭得那麼慘呢?唉唉唉。」
這是第二層。
如果沒有想到他是對面著筆,會遇到的問題就是,男主角在歌裡的形象很不統一。好像很溫柔,又好像很冷漠,很像還有情,又很像已無情。用「對面著筆」去解釋,才會比較統一:
我抱著他,是擁有他嗎?他撫觸我的髮,下雨天還特地來接我,是虧欠我還是還愛我?因為還有女主角(也是真正的主角)對男主角的行為的揣度,所以才會那麼複雜。
這樣。
語言的重要性和人口
: XiJun:你有沒有算法文的海外使用人口呢?還有我覺得在歐洲,除了北歐和德國荷蘭講英文比較通,其他地區講法文會比較通
坦白說,我個人比較不喜歡以「講這個語言會不會通」來衡量一個語言的價值啦…
如果說「不通」就是沒價值,繁體中文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在使用,加上香港幾個鳥地方,那,我們怎麼跟人家說,要人家在聯合國裡面使用繁體中文?
德國沒有幾個海外殖民地,大家也不覺得德文沒價值啊…
古希臘文和古拉丁文根本沒有人在說了,可是很多歐美的中學還是把它們列在必選修的清單裡。
再說,法文的海外使用人口?魁北克嗎?布吉納法索還是象牙海岸還是塞內加爾?大溪地嗎?有人是為了要去塞內加爾玩才學法文的嗎? -.-+
我自己唸法文系,很多親戚都說,這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但是法文的價值在波特萊爾,在拿破崙,在韓波,在大仲馬和雨果;就像德文的價值不只在於威廉三世和俾斯麥,更在於歌德。
英文比美語的價值更高,是因為葉慈和莎士比亞。
我不是說法文比義大利文沒價值,我只是覺得,比人口,沒有意思。
坦白說,我個人比較不喜歡以「講這個語言會不會通」來衡量一個語言的價值啦…
如果說「不通」就是沒價值,繁體中文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在使用,加上香港幾個鳥地方,那,我們怎麼跟人家說,要人家在聯合國裡面使用繁體中文?
德國沒有幾個海外殖民地,大家也不覺得德文沒價值啊…
古希臘文和古拉丁文根本沒有人在說了,可是很多歐美的中學還是把它們列在必選修的清單裡。
再說,法文的海外使用人口?魁北克嗎?布吉納法索還是象牙海岸還是塞內加爾?大溪地嗎?有人是為了要去塞內加爾玩才學法文的嗎? -.-+
我自己唸法文系,很多親戚都說,這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但是法文的價值在波特萊爾,在拿破崙,在韓波,在大仲馬和雨果;就像德文的價值不只在於威廉三世和俾斯麥,更在於歌德。
英文比美語的價值更高,是因為葉慈和莎士比亞。
我不是說法文比義大利文沒價值,我只是覺得,比人口,沒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