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février, 2007

我對林夕《富士山下》的想法。

其實我n百年不聽流行歌了。(默)

好朋友沒介紹的,我往往都是不知不覺的。那天看到某毛在問有沒有更好的解釋,我才去找了歌詞來看,找了歌來聽。嗯…

林 夕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詞家。在我心目中,他的禪意和化境,是方文山的造作比不上的。(呃,方迷不要打我啦… 我唸文學院唸很久了,所以對一些文學手法什麼的很敏感。我個人覺得林夕的詞同樣用了很多文學手法,但就沒有那麼刻意,而方的詞,在詞彙上面很雕琢,到了刁 鑽的境界,但是反而顯得很匠氣,少了林夕那一份融典故於化境的功力。個人的認為啦…)

然後這首《富士山下》好像爭議滿多的,很多人都讀不通。我就大致寫了我的想法…

我的解讀是:「對面著筆」。

「對面著筆」是一種古老的詩詞筆法,林夕這麼擅於將古典詩詞化境,怎麼可能不知道?

簡單說叫「以對方寫自身」。

例如,高中課本裡的《蘇幕遮》裡,周邦彥說:「五月漁朗相憶否?」他不說他自己會想念漁郎,倒反問說:「哎,不知道漁郎到時會不會想念我?」

就像是莊子看魚,覺得「魚快樂」,但是惠子反問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不快樂?」

如果惠子生在唐朝,他大概會問王維,你又不是他,怎麼知道他「西出陽關無故人」?

他大概會問杜甫,你又不在鄜州,怎麼知道「閨中只獨看」?


人會把情感投射在「不是自己」的對象上,我悲,我料想對方也是悲的。我思念,我料想對方也是思念我的。我失去了故人,我料想故人此去也不再有我了。


當然,進入現代文學的手法之後就更靈活啦,很多「第二人稱」的作品,往往都有這種味道。也因為靈活,所以,是不是能算是嚴格定義「對面著筆」的手法,也就有爭議了。

總之,當它是一種「婉曲」辭格也是可以的。

像是「想你會想我嗎?想我的你會快樂嗎?快樂的你會想我嗎?」這一串不拉不拉,基本上翻譯就只是「我想你」而已。但是說破了,詩味也少了一大半。

所以這首歌裡… 其實那個「你」,才是真正的主角…

難以理解的時候,最簡單的方便就是,不妨把「你」都換成「我」,把「我」都換成「你」…

像是很多第二人稱的意識流小說什麼的,大致上這樣讀就會比較好破解。(只是,詩味也往往就在這一讀之間就破掉了…)


我覺得場景應該是,她特地到了東京去找他,旅程的最後一天是情人節,他才特地把工作調開,來雨裡接她。沒想到他是來分手的。於是她只好安慰自己,勸自己,騙自己。這樣。

攔路雨偏似雪花 飲泣的你凍嗎
這風褸我給你磨到有襟花
連調了職也不怕 怎麼始終牽掛
苦心選中今天想車你回家

  一場雨攔住去路,緩緩的像雪花飄,
  我吞聲哭卻忘了寒冷,你會關心嗎?
  我的淚在你的風衣上磨印,
  你特地調了班來探我,應該是對我還有牽掛吧?
  難為你,還用心良苦地在這個雨天裡,開車來接我回家。

原諒我不再送花 傷口應要結疤
花瓣鋪滿心裡墳場才害怕
如若你非我不嫁 彼此終必火化
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價

  我應該要原諒你不再送花,我也知道傷口應該要結疤,
   (這一句是互文見意,雖然只有第二句有應該,但第一句其實也有半命令的語氣。)
  我總是痴痴等到開盡花都飄落了一地,蓋上了情感的墳,才知道要後悔,
   (古文裡的『悔』『恨』『怕』常常是互訓的。)
  如果我還痴心妄想著非你不嫁,那只會把我倆都焚燒殆盡,
  誰教我一生一世竟只想換來一天真心?這份痴,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吧!
    (『一生一世』和『一天』,
     應該呼應最後『東京一早比一世遙遠』。
     當然,『永遠/一生』和『一天/一早』都是時間的相對比。)


誰都只得那雙手 靠擁抱亦難任(為)你擁有
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曾沿著雪路浪遊 為何為好事淚流
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

  不管什麼人,其實都只有那一雙手;
  就算兩人擁抱,也不真能代表擁有,
  要擁有,就得先學會接受失去,
  此刻我沿著大雪紛飛的路上走,
  分開了也是好的,只是為什麼我還要淚流?

  喜歡富士山,也不代表就能擁有這座山,
  既然我喜歡你,也就早該看開。

   (『擁抱』和『擁有』是相對比的,
    就好像之前的甜言蜜語總說著『一生一世』,卻要在『一天』裡放下,
    擁抱也不代表擁有;
    問題是,連最真實的『擁抱』都不能相信了,
    所以才會無奈地說『誰都只有一雙手』怎能將富士山私有…)


何不把悲哀感覺 假設是來自你虛構
試管裡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前塵硬化像石頭 隨緣地拋下便逃走
我絕不罕有 往街裡繞過一周 我便化烏有

  這些悲哀感覺一定都只是我假設的虛構,
  放進試管裡也找不到它是怎麼讓淚溢滿眼眶。
  往事就把它當石頭一樣丟下離開吧。
  反正世上不是只有你一個男人,
  到街上繞個一兩圈,我就可以把你忘掉了啦!

   (這一段是我覺得『對面著筆』的筆法的關鍵啦。
    別套用太多文學用語,簡單說,
    有兩層轉折:

    不說『她很悲傷』,卻說『沒有什麼好悲傷的啦』。
    不說『我忘不了你』,卻說『不稀罕你,走兩圈就把你忘記』。
    這是第一層;

    再把『你』『我』互換,
    說成『我不罕有,往街裡繞過,我便化烏有。』)

情人節不要說穿 只敢撫你髮端
這種姿態可會令你更心酸
留在汽車裡取暖 應該怎麼規勸
怎麼可以將手腕忍痛劃損

  情人節你也不敢說破,只是尴尬地撫摸我的髮梢;
  可知道這樣更讓我心酸?
  留在車裡取暖,你大概在想,該怎麼勸我,
  勸我別想不開。

人活到幾歲算短 失戀只有更短
歸家需要幾里路誰能預算
忘掉我跟你恩怨 櫻花開了幾轉
東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遙遠

  人生數十載不過匆匆一瞬,失戀,比起一生來說更是微不足道;
  我不知道還要多遠才能回家,
   (也不知道多久才能活到『覺得人生很短、失戀更短』的那一天。)
  到把你忘掉,櫻花都不知道開了幾回,
   (要忘得掉你我之間的一切,櫻花都開了好幾轉了…)
  東京之旅的那一天就像前世一樣遙遠,不真切…


我說的廣義的『對面著筆』,除了『以我的立場去料想你』,也有『以現在的立場去料想未來』。舉個唐詩的例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我收到你的信,問我,什麼時候才會回到家鄉;
  我也不能計數淹留他鄉的日子,
  此刻巴山連夜的雨,秋水潮漲,我正回著你的信,不知道何時才回家;
  如果等到雨停了,我回到家了,
  那時,我們一起坐在西廂房裡共著燭光剪窗花,
  應該會聊到『當年你在巴山連夜的雨』的這個晚上吧。

會不會太複雜?

再舉簡單一點的例來說,明明我『現在很難過』,但是我偏偏要說:『哎呀,也許過個三五十年,我就會覺得現在的自己很傻吧!』可是,三五十年之後,到了嗎?還沒。那是未來,未來就是還沒來。五十年之後我就會覺得不難過了,那現在難不難過呢?當然是難過啊!

忘了誰告訴我的,說,林夕是希望自己名留文學史的那種人。

要是我來編國文課本,一定會選他的作品進去!)



你還嫌不夠 我把這陳年風褸 送贈你解咒

  這句的意思其實是:
  「你什麼都不懂,竟然以為把風衣披在我身上就可以解我心裡的寒。」

  再回頭補充一下前面『曾沿著雪路浪遊 為何為好事淚流』,
  所以它也有兩層婉曲,是這樣:

  不說「我淚流難過」,卻說反話「分開也沒什麼不好」,
  所以「分開就是好事」啦!這是第一層。

  不說現在的心情,卻說,以後,當我想起現在──
  「那時候在東京的雪地裡玩耍,而且還和一個爛人分手,
   這件事是好事啊,為什麼我那時候要哭得那麼慘呢?唉唉唉。」
  這是第二層。

如果沒有想到他是對面著筆,會遇到的問題就是,男主角在歌裡的形象很不統一。好像很溫柔,又好像很冷漠,很像還有情,又很像已無情。用「對面著筆」去解釋,才會比較統一:

我抱著他,是擁有他嗎?他撫觸我的髮,下雨天還特地來接我,是虧欠我還是還愛我?因為還有女主角(也是真正的主角)對男主角的行為的揣度,所以才會那麼複雜。

這樣。

2 commentaires:

Anonyme a dit…

好詳盡的分析,從沒想過要從文學的角度去看流行歌詞,所以也沒有想過可以這樣去理解。

上了一課呢。

Yeeman a dit…

嘩...看了你這樣「深」的翻譯...實在呆了。
夕爺應該會很開心。
ps : 謝謝你教簡單法文...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