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février, 2007

關於阿波卡獵逃的片名,談談我對翻譯和基督教的想法。(一)

另外最讓人好奇的無非是電影片名。
原文片名類似聖經「啟示錄」篇名(Apocalypse),
原譯為「梅爾吉勃遜之啟示錄」,
但在導演堅持全球音譯的要求下,台灣發行商靈機一動譯作【阿波卡獵逃】,
取「獵逃」之意既符合劇情,又精闢達意,大受激賞。
不過,導演梅爾吉勃遜並不是要講聖經故事,
這部故事背景設定在馬雅帝國,全馬雅語發音的電影,
其實片名Apocalypto是源自希臘文,意指「文明的崩毀與重生」。



好神奇。這中文片名怎麼來的。

當初是用法文學古希臘文的,所以我手邊只有希/法的字典。(呃,長音符和氣音符我就不打了。字尾的σ我直接打s了…)

αποκαλεω-ω (f.) rappeler; appeler individuellement; surnommer.
「呼喚.命名」。

αποκαλυπτω (f.) decouvrir - se decouvrir
「發現.領悟.啟發」

αποκαλυψιs (f.) revelation
「被揭露的真相.天啟.神示」

有人查得到更貼近原意的中文意思嗎? o_oa
我很好奇「文明的崩壞與重生」是怎麼來的?很好奇梅老頭是引用哪裡的典故來取片名的。

抱歉中學從教會學校畢業之後,聖經我幾乎就不再翻了。


《受難記》之後我就對梅老反胃了。起先我乍看以為片名就是《啟示錄》,後來才發現不對勁。但我也沒有深究。因為基督教的故事真的令我難以下嚥、敗人脾胃。不是已經從雙魚世紀進入寶瓶世紀了嗎?怎麼還有這種酗酒沙豬老頭愛用宗教、靈學的幫自己的臭名漂白。

說個語言學上好笑的事:

天主教堅持拉丁文本的聖經才是正本,然後其他什麼馬丁路德譯的德文本,都是對神的褻瀆。還打了三十年戰爭。可是其實新約是用希臘文寫的,拉丁文本才是翻譯本。-.- 還不准別人翻譯。

對的事情就是對的,地球明明是圓的,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人類是從猴子演化來的,同性戀是天生的,要防止愛滋就要推廣保險套。不知道基督還要殺掉多少人才要好好來面對事實。(抱歉我離題了。)

既然離題了就順便再說,我個人最討厭那種自以為有夾帶意譯的音譯了。-____-

還有半音譯半意譯的翻譯。
像是「星巴克」,幹,走資派還裝什麼高尚,為什麼不譯成「施達兒錢錢錢」?-.-

「翡冷翆」是很美啦,但是 Firenze 在溫暖的南歐,義大利半島上,並不冷耶…

還有把 sensation 譯成「膻色腥」也很無聊。多吃點蔬菜少吃點肉,精液就不腥啦。不吃羊肉應該也不會太膻吧。

「阿波卡獵逃」的譯法我不覺得有什麼精闢,晶屁倒是有一點。

1 commentaire:

Unknown a dit…

您好 想請問您是讀哪所大學的法文系 請問希臘文可以去哪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