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février, 2007
關於阿波卡獵逃的片名,談談我對翻譯和基督教的想法。(二)
※ 引述《Jonathanlee@kkcity.com.tw (環島一圈回來囉!)》之銘言:
> 或許 你可以多讀一些聖經和科學 再來評斷什麼是對或錯
> http://www.godsword7.net/index.htm
> 或許 正因為祂不一天到晚為自己辯白
> 所以祂才夠格稱為上帝吧
> 同志基督徒留
你給的網站我沒有看很多,頭就開始痛了。 ~"~
抱歉我無意打筆戰,只是想釐清一些部份。如果對各位朋友有所冒犯,在此致歉,這是我對這個話題最後的一篇文章。我不會再繼續下去了。各位朋友有指教可以回覆到我的信箱,我會欣然閱讀、並且好好思索的。
舉一段你給的網站上面提到的文字:
聖經和科學有矛盾嗎?
他們並不明白聖經
曾有人在書中評擊基督教的聖經說:聖經迷信,不符合科學。其實,說這樣的話 的人常常是因他們自己 不明白聖經,或是錯誤地將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的某些錯誤觀點,例如地球中心論』,當作聖經的說法。羅馬天主教在中古時期中,曾長期以死刑嚴厲禁止人翻譯、 閱讀、傳講聖經,並且他們的教義和言行,有許多是不符合聖經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在自然學方面散佈了一些錯誤言論,也不足為奇。但必須指出,他們的錯 誤言論只能代表他們的看法,卻不能代表聖經的觀點。
我和我的前B常常聊到這些關於宗教的論點,許多宗教的「本意」是「善」的,可是它後來「行徑」為不見得一定都是「對的」。
例如,回教規定一天要洗五次手。其實是因為在沙漠地區,水源缺乏,溫度很高,細菌滋長也很快,所以阿拉伯民族在古代的衛生習慣和衛生條件都很差,把這個習慣,和宗教的儀式綁在一起,讓人民養成健康的習慣,當然是好的。
但是回教傳到世界各地之後,規定「全世界的回教徒在千年後仍然要一天禱告五次、洗手五次」,難道每個地方都像是穆罕默德當初的沙漠嗎?這樣的規定,恐怕對某些人來說太多,對某些人來說卻太少了…
再例如,古猶太教會對新生男孩行割禮,禁止手淫,那是因為以前醫藥不發達,死亡率高,新生兒夭折率也高。就像體外受精的動物,排出的精子卵子的量都遠遠大 於體內受精的動物;醫藥不發達的年代,任何「浪費生殖能力」的行為就被視為不法。但是,到了人口爆炸、資源缺乏、HIV蔓延的今日,教會還不肯支持保險套 的政策,視手淫和同性戀為罪惡,我只覺得無聊。
不知道你有沒有讀過五隻猴子的故事,有人在籠子中間掛了一串香蕉,放了五隻猴子進去,只要其中有猴子企圖拿香蕉,就會讓全部的猴子被水柱沖擊。後來換一隻新猴子進去,牠看到香蕉想要拿,結果其他的猴子就阻止牠,K牠…再換新的猴子進去,大家也一樣對牠,等到最後,五隻猴子都沒有被水柱沖過,有新猴子進來,想要拿香蕉,牠們還是會攻擊新的猴子,還變本加厲…
許多理所當然、不明所以的傳統,被墨守到今日,已經早就偏離原本的初衷了…
《聖經》本身是好的,本意是善的,我不想指出什麼偽經還是死海文書的考據爭議,就像你們的網站上也承認的:羅馬天主教在中古時期中,他們的教義和言行,有許多是不符合聖經的。
我覺得重點不是「符不符合聖經」,而是甚至是它符不符合「原本的初衷」,現在流傳的聖經,早就不知道被刪改、誤讀多少了,更何況當初的時代背景離我們現在也已經很遠了。
有一次我問我那個唸哲學系的同學,他畫了兩個圖給我…
當你知道得很少,不知道的東西很多,像這樣:
○
你「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部份,也很少,因為知和無知的部份的接觸面也很少,所以,知道得很少的人,也會覺得「我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很少。」
當你知道得變多了,不知道的東西一樣還是無限大,像這樣:
╭╮
╰╯
你「知道自己原來並不知道」的部份,也變多了。因為知和無知的接觸面變大了,所以所知得愈多,也會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變多了。」
人活得愈長,愈知道世界上有許多現在的知識無法解釋的事情,未知的事物會帶給人恐懼,宗教則提供許多事情一個解釋,世界的開始,世界的盡頭,讓人免於恐懼。
這個出發點,是善的。
但是如果因為宗教而讓一個人失去接納異己的能力、失去接納新知的胸襟,如果宗教變成打擊弱勢的政治工具,如果宗教沒有承認錯誤的勇氣和面對真實的覺悟,那它就應該是惡的,著無庸議。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是我覺得,拋棄聖經、正視這個世界和科學,會比死抱著聖經、鎮日思索怎麼把聖經和科學作一個調合,來得更有用的原因。
我不否認教會裡的人,絕大部份,都是善良的,和藹的。
只是,當我看到送我去參加團契的母親,因為無法接受她親生的同性戀兒子時,我就知道,宗教可以解決很多恐懼,但是同時也製造了新的恐懼。
你的宗教有很大的成份是善良的,剩下的部份,它的初衷和本意也是善良的。這些我承認,但是不代表它的全部都可以完全直接地、不加反省和思索地被接受。
再說到初衷,聽說是關於馬雅文化的電影,我就很想看。但是我不喜歡基督教,更不喜歡有人拿著基督教教義當武器、當工具。梅老的這部電影我沒有看,因為我質疑這個酗酒、恐同的老鬼的初衷。
也許很好看,反正我最近沒空也沒錢。所以也不會去看。抱歉這部電影和我無緣,也抱歉有所冒犯。
關於阿波卡獵逃的片名,談談我對翻譯和基督教的想法。(一)
另外最讓人好奇的無非是電影片名。
原文片名類似聖經「啟示錄」篇名(Apocalypse),
原譯為「梅爾吉勃遜之啟示錄」,
但在導演堅持全球音譯的要求下,台灣發行商靈機一動譯作【阿波卡獵逃】,
取「獵逃」之意既符合劇情,又精闢達意,大受激賞。
不過,導演梅爾吉勃遜並不是要講聖經故事,
這部故事背景設定在馬雅帝國,全馬雅語發音的電影,
其實片名Apocalypto是源自希臘文,意指「文明的崩毀與重生」。
好神奇。這中文片名怎麼來的。
當初是用法文學古希臘文的,所以我手邊只有希/法的字典。(呃,長音符和氣音符我就不打了。字尾的σ我直接打s了…)
αποκαλεω-ω (f.) rappeler; appeler individuellement; surnommer.
「呼喚.命名」。
αποκαλυπτω (f.) decouvrir - se decouvrir
「發現.領悟.啟發」
αποκαλυψιs (f.) revelation
「被揭露的真相.天啟.神示」
有人查得到更貼近原意的中文意思嗎? o_oa
我很好奇「文明的崩壞與重生」是怎麼來的?很好奇梅老頭是引用哪裡的典故來取片名的。
抱歉中學從教會學校畢業之後,聖經我幾乎就不再翻了。
《受難記》之後我就對梅老反胃了。起先我乍看以為片名就是《啟示錄》,後來才發現不對勁。但我也沒有深究。因為基督教的故事真的令我難以下嚥、敗人脾胃。不是已經從雙魚世紀進入寶瓶世紀了嗎?怎麼還有這種酗酒沙豬老頭愛用宗教、靈學的幫自己的臭名漂白。
說個語言學上好笑的事:
天主教堅持拉丁文本的聖經才是正本,然後其他什麼馬丁路德譯的德文本,都是對神的褻瀆。還打了三十年戰爭。可是其實新約是用希臘文寫的,拉丁文本才是翻譯本。-.- 還不准別人翻譯。
對的事情就是對的,地球明明是圓的,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人類是從猴子演化來的,同性戀是天生的,要防止愛滋就要推廣保險套。不知道基督還要殺掉多少人才要好好來面對事實。(抱歉我離題了。)
既然離題了就順便再說,我個人最討厭那種自以為有夾帶意譯的音譯了。-____-
還有半音譯半意譯的翻譯。
像是「星巴克」,幹,走資派還裝什麼高尚,為什麼不譯成「施達兒錢錢錢」?-.-
「翡冷翆」是很美啦,但是 Firenze 在溫暖的南歐,義大利半島上,並不冷耶…
還有把 sensation 譯成「膻色腥」也很無聊。多吃點蔬菜少吃點肉,精液就不腥啦。不吃羊肉應該也不會太膻吧。
「阿波卡獵逃」的譯法我不覺得有什麼精闢,晶屁倒是有一點。
原文片名類似聖經「啟示錄」篇名(Apocalypse),
原譯為「梅爾吉勃遜之啟示錄」,
但在導演堅持全球音譯的要求下,台灣發行商靈機一動譯作【阿波卡獵逃】,
取「獵逃」之意既符合劇情,又精闢達意,大受激賞。
不過,導演梅爾吉勃遜並不是要講聖經故事,
這部故事背景設定在馬雅帝國,全馬雅語發音的電影,
其實片名Apocalypto是源自希臘文,意指「文明的崩毀與重生」。
好神奇。這中文片名怎麼來的。
當初是用法文學古希臘文的,所以我手邊只有希/法的字典。(呃,長音符和氣音符我就不打了。字尾的σ我直接打s了…)
αποκαλεω-ω (f.) rappeler; appeler individuellement; surnommer.
「呼喚.命名」。
αποκαλυπτω (f.) decouvrir - se decouvrir
「發現.領悟.啟發」
αποκαλυψιs (f.) revelation
「被揭露的真相.天啟.神示」
有人查得到更貼近原意的中文意思嗎? o_oa
我很好奇「文明的崩壞與重生」是怎麼來的?很好奇梅老頭是引用哪裡的典故來取片名的。
抱歉中學從教會學校畢業之後,聖經我幾乎就不再翻了。
《受難記》之後我就對梅老反胃了。起先我乍看以為片名就是《啟示錄》,後來才發現不對勁。但我也沒有深究。因為基督教的故事真的令我難以下嚥、敗人脾胃。不是已經從雙魚世紀進入寶瓶世紀了嗎?怎麼還有這種酗酒沙豬老頭愛用宗教、靈學的幫自己的臭名漂白。
說個語言學上好笑的事:
天主教堅持拉丁文本的聖經才是正本,然後其他什麼馬丁路德譯的德文本,都是對神的褻瀆。還打了三十年戰爭。可是其實新約是用希臘文寫的,拉丁文本才是翻譯本。-.- 還不准別人翻譯。
對的事情就是對的,地球明明是圓的,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人類是從猴子演化來的,同性戀是天生的,要防止愛滋就要推廣保險套。不知道基督還要殺掉多少人才要好好來面對事實。(抱歉我離題了。)
既然離題了就順便再說,我個人最討厭那種自以為有夾帶意譯的音譯了。-____-
還有半音譯半意譯的翻譯。
像是「星巴克」,幹,走資派還裝什麼高尚,為什麼不譯成「施達兒錢錢錢」?-.-
「翡冷翆」是很美啦,但是 Firenze 在溫暖的南歐,義大利半島上,並不冷耶…
還有把 sensation 譯成「膻色腥」也很無聊。多吃點蔬菜少吃點肉,精液就不腥啦。不吃羊肉應該也不會太膻吧。
「阿波卡獵逃」的譯法我不覺得有什麼精闢,晶屁倒是有一點。
我對林夕《富士山下》的想法。
其實我n百年不聽流行歌了。(默)
好朋友沒介紹的,我往往都是不知不覺的。那天看到某毛在問有沒有更好的解釋,我才去找了歌詞來看,找了歌來聽。嗯…
林 夕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詞家。在我心目中,他的禪意和化境,是方文山的造作比不上的。(呃,方迷不要打我啦… 我唸文學院唸很久了,所以對一些文學手法什麼的很敏感。我個人覺得林夕的詞同樣用了很多文學手法,但就沒有那麼刻意,而方的詞,在詞彙上面很雕琢,到了刁 鑽的境界,但是反而顯得很匠氣,少了林夕那一份融典故於化境的功力。個人的認為啦…)
然後這首《富士山下》好像爭議滿多的,很多人都讀不通。我就大致寫了我的想法…
我的解讀是:「對面著筆」。
「對面著筆」是一種古老的詩詞筆法,林夕這麼擅於將古典詩詞化境,怎麼可能不知道?
簡單說叫「以對方寫自身」。
例如,高中課本裡的《蘇幕遮》裡,周邦彥說:「五月漁朗相憶否?」他不說他自己會想念漁郎,倒反問說:「哎,不知道漁郎到時會不會想念我?」
就像是莊子看魚,覺得「魚快樂」,但是惠子反問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不快樂?」
如果惠子生在唐朝,他大概會問王維,你又不是他,怎麼知道他「西出陽關無故人」?
他大概會問杜甫,你又不在鄜州,怎麼知道「閨中只獨看」?
人會把情感投射在「不是自己」的對象上,我悲,我料想對方也是悲的。我思念,我料想對方也是思念我的。我失去了故人,我料想故人此去也不再有我了。
當然,進入現代文學的手法之後就更靈活啦,很多「第二人稱」的作品,往往都有這種味道。也因為靈活,所以,是不是能算是嚴格定義「對面著筆」的手法,也就有爭議了。
總之,當它是一種「婉曲」辭格也是可以的。
像是「想你會想我嗎?想我的你會快樂嗎?快樂的你會想我嗎?」這一串不拉不拉,基本上翻譯就只是「我想你」而已。但是說破了,詩味也少了一大半。
所以這首歌裡… 其實那個「你」,才是真正的主角…
難以理解的時候,最簡單的方便就是,不妨把「你」都換成「我」,把「我」都換成「你」…
像是很多第二人稱的意識流小說什麼的,大致上這樣讀就會比較好破解。(只是,詩味也往往就在這一讀之間就破掉了…)
我覺得場景應該是,她特地到了東京去找他,旅程的最後一天是情人節,他才特地把工作調開,來雨裡接她。沒想到他是來分手的。於是她只好安慰自己,勸自己,騙自己。這樣。
攔路雨偏似雪花 飲泣的你凍嗎
這風褸我給你磨到有襟花
連調了職也不怕 怎麼始終牽掛
苦心選中今天想車你回家
一場雨攔住去路,緩緩的像雪花飄,
我吞聲哭卻忘了寒冷,你會關心嗎?
我的淚在你的風衣上磨印,
你特地調了班來探我,應該是對我還有牽掛吧?
難為你,還用心良苦地在這個雨天裡,開車來接我回家。
原諒我不再送花 傷口應要結疤
花瓣鋪滿心裡墳場才害怕
如若你非我不嫁 彼此終必火化
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價
我應該要原諒你不再送花,我也知道傷口應該要結疤,
(這一句是互文見意,雖然只有第二句有應該,但第一句其實也有半命令的語氣。)
我總是痴痴等到開盡花都飄落了一地,蓋上了情感的墳,才知道要後悔,
(古文裡的『悔』『恨』『怕』常常是互訓的。)
如果我還痴心妄想著非你不嫁,那只會把我倆都焚燒殆盡,
誰教我一生一世竟只想換來一天真心?這份痴,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吧!
(『一生一世』和『一天』,
應該呼應最後『東京一早比一世遙遠』。
當然,『永遠/一生』和『一天/一早』都是時間的相對比。)
誰都只得那雙手 靠擁抱亦難任(為)你擁有
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曾沿著雪路浪遊 為何為好事淚流
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
不管什麼人,其實都只有那一雙手;
就算兩人擁抱,也不真能代表擁有,
要擁有,就得先學會接受失去,
此刻我沿著大雪紛飛的路上走,
分開了也是好的,只是為什麼我還要淚流?
喜歡富士山,也不代表就能擁有這座山,
既然我喜歡你,也就早該看開。
(『擁抱』和『擁有』是相對比的,
就好像之前的甜言蜜語總說著『一生一世』,卻要在『一天』裡放下,
擁抱也不代表擁有;
問題是,連最真實的『擁抱』都不能相信了,
所以才會無奈地說『誰都只有一雙手』怎能將富士山私有…)
何不把悲哀感覺 假設是來自你虛構
試管裡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前塵硬化像石頭 隨緣地拋下便逃走
我絕不罕有 往街裡繞過一周 我便化烏有
這些悲哀感覺一定都只是我假設的虛構,
放進試管裡也找不到它是怎麼讓淚溢滿眼眶。
往事就把它當石頭一樣丟下離開吧。
反正世上不是只有你一個男人,
到街上繞個一兩圈,我就可以把你忘掉了啦!
(這一段是我覺得『對面著筆』的筆法的關鍵啦。
別套用太多文學用語,簡單說,
有兩層轉折:
不說『她很悲傷』,卻說『沒有什麼好悲傷的啦』。
不說『我忘不了你』,卻說『不稀罕你,走兩圈就把你忘記』。
這是第一層;
再把『你』『我』互換,
說成『我不罕有,往街裡繞過,我便化烏有。』)
情人節不要說穿 只敢撫你髮端
這種姿態可會令你更心酸
留在汽車裡取暖 應該怎麼規勸
怎麼可以將手腕忍痛劃損
情人節你也不敢說破,只是尴尬地撫摸我的髮梢;
可知道這樣更讓我心酸?
留在車裡取暖,你大概在想,該怎麼勸我,
勸我別想不開。
人活到幾歲算短 失戀只有更短
歸家需要幾里路誰能預算
忘掉我跟你恩怨 櫻花開了幾轉
東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遙遠
人生數十載不過匆匆一瞬,失戀,比起一生來說更是微不足道;
我不知道還要多遠才能回家,
(也不知道多久才能活到『覺得人生很短、失戀更短』的那一天。)
到把你忘掉,櫻花都不知道開了幾回,
(要忘得掉你我之間的一切,櫻花都開了好幾轉了…)
東京之旅的那一天就像前世一樣遙遠,不真切…
我說的廣義的『對面著筆』,除了『以我的立場去料想你』,也有『以現在的立場去料想未來』。舉個唐詩的例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我收到你的信,問我,什麼時候才會回到家鄉;
我也不能計數淹留他鄉的日子,
此刻巴山連夜的雨,秋水潮漲,我正回著你的信,不知道何時才回家;
如果等到雨停了,我回到家了,
那時,我們一起坐在西廂房裡共著燭光剪窗花,
應該會聊到『當年你在巴山連夜的雨』的這個晚上吧。
會不會太複雜?
再舉簡單一點的例來說,明明我『現在很難過』,但是我偏偏要說:『哎呀,也許過個三五十年,我就會覺得現在的自己很傻吧!』可是,三五十年之後,到了嗎?還沒。那是未來,未來就是還沒來。五十年之後我就會覺得不難過了,那現在難不難過呢?當然是難過啊!
忘了誰告訴我的,說,林夕是希望自己名留文學史的那種人。
要是我來編國文課本,一定會選他的作品進去!)
你還嫌不夠 我把這陳年風褸 送贈你解咒
這句的意思其實是:
「你什麼都不懂,竟然以為把風衣披在我身上就可以解我心裡的寒。」
再回頭補充一下前面『曾沿著雪路浪遊 為何為好事淚流』,
所以它也有兩層婉曲,是這樣:
不說「我淚流難過」,卻說反話「分開也沒什麼不好」,
所以「分開就是好事」啦!這是第一層。
不說現在的心情,卻說,以後,當我想起現在──
「那時候在東京的雪地裡玩耍,而且還和一個爛人分手,
這件事是好事啊,為什麼我那時候要哭得那麼慘呢?唉唉唉。」
這是第二層。
如果沒有想到他是對面著筆,會遇到的問題就是,男主角在歌裡的形象很不統一。好像很溫柔,又好像很冷漠,很像還有情,又很像已無情。用「對面著筆」去解釋,才會比較統一:
我抱著他,是擁有他嗎?他撫觸我的髮,下雨天還特地來接我,是虧欠我還是還愛我?因為還有女主角(也是真正的主角)對男主角的行為的揣度,所以才會那麼複雜。
這樣。
好朋友沒介紹的,我往往都是不知不覺的。那天看到某毛在問有沒有更好的解釋,我才去找了歌詞來看,找了歌來聽。嗯…
林 夕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詞家。在我心目中,他的禪意和化境,是方文山的造作比不上的。(呃,方迷不要打我啦… 我唸文學院唸很久了,所以對一些文學手法什麼的很敏感。我個人覺得林夕的詞同樣用了很多文學手法,但就沒有那麼刻意,而方的詞,在詞彙上面很雕琢,到了刁 鑽的境界,但是反而顯得很匠氣,少了林夕那一份融典故於化境的功力。個人的認為啦…)
然後這首《富士山下》好像爭議滿多的,很多人都讀不通。我就大致寫了我的想法…
我的解讀是:「對面著筆」。
「對面著筆」是一種古老的詩詞筆法,林夕這麼擅於將古典詩詞化境,怎麼可能不知道?
簡單說叫「以對方寫自身」。
例如,高中課本裡的《蘇幕遮》裡,周邦彥說:「五月漁朗相憶否?」他不說他自己會想念漁郎,倒反問說:「哎,不知道漁郎到時會不會想念我?」
就像是莊子看魚,覺得「魚快樂」,但是惠子反問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不快樂?」
如果惠子生在唐朝,他大概會問王維,你又不是他,怎麼知道他「西出陽關無故人」?
他大概會問杜甫,你又不在鄜州,怎麼知道「閨中只獨看」?
人會把情感投射在「不是自己」的對象上,我悲,我料想對方也是悲的。我思念,我料想對方也是思念我的。我失去了故人,我料想故人此去也不再有我了。
當然,進入現代文學的手法之後就更靈活啦,很多「第二人稱」的作品,往往都有這種味道。也因為靈活,所以,是不是能算是嚴格定義「對面著筆」的手法,也就有爭議了。
總之,當它是一種「婉曲」辭格也是可以的。
像是「想你會想我嗎?想我的你會快樂嗎?快樂的你會想我嗎?」這一串不拉不拉,基本上翻譯就只是「我想你」而已。但是說破了,詩味也少了一大半。
所以這首歌裡… 其實那個「你」,才是真正的主角…
難以理解的時候,最簡單的方便就是,不妨把「你」都換成「我」,把「我」都換成「你」…
像是很多第二人稱的意識流小說什麼的,大致上這樣讀就會比較好破解。(只是,詩味也往往就在這一讀之間就破掉了…)
我覺得場景應該是,她特地到了東京去找他,旅程的最後一天是情人節,他才特地把工作調開,來雨裡接她。沒想到他是來分手的。於是她只好安慰自己,勸自己,騙自己。這樣。
攔路雨偏似雪花 飲泣的你凍嗎
這風褸我給你磨到有襟花
連調了職也不怕 怎麼始終牽掛
苦心選中今天想車你回家
一場雨攔住去路,緩緩的像雪花飄,
我吞聲哭卻忘了寒冷,你會關心嗎?
我的淚在你的風衣上磨印,
你特地調了班來探我,應該是對我還有牽掛吧?
難為你,還用心良苦地在這個雨天裡,開車來接我回家。
原諒我不再送花 傷口應要結疤
花瓣鋪滿心裡墳場才害怕
如若你非我不嫁 彼此終必火化
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價
我應該要原諒你不再送花,我也知道傷口應該要結疤,
(這一句是互文見意,雖然只有第二句有應該,但第一句其實也有半命令的語氣。)
我總是痴痴等到開盡花都飄落了一地,蓋上了情感的墳,才知道要後悔,
(古文裡的『悔』『恨』『怕』常常是互訓的。)
如果我還痴心妄想著非你不嫁,那只會把我倆都焚燒殆盡,
誰教我一生一世竟只想換來一天真心?這份痴,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吧!
(『一生一世』和『一天』,
應該呼應最後『東京一早比一世遙遠』。
當然,『永遠/一生』和『一天/一早』都是時間的相對比。)
誰都只得那雙手 靠擁抱亦難任(為)你擁有
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曾沿著雪路浪遊 為何為好事淚流
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
不管什麼人,其實都只有那一雙手;
就算兩人擁抱,也不真能代表擁有,
要擁有,就得先學會接受失去,
此刻我沿著大雪紛飛的路上走,
分開了也是好的,只是為什麼我還要淚流?
喜歡富士山,也不代表就能擁有這座山,
既然我喜歡你,也就早該看開。
(『擁抱』和『擁有』是相對比的,
就好像之前的甜言蜜語總說著『一生一世』,卻要在『一天』裡放下,
擁抱也不代表擁有;
問題是,連最真實的『擁抱』都不能相信了,
所以才會無奈地說『誰都只有一雙手』怎能將富士山私有…)
何不把悲哀感覺 假設是來自你虛構
試管裡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前塵硬化像石頭 隨緣地拋下便逃走
我絕不罕有 往街裡繞過一周 我便化烏有
這些悲哀感覺一定都只是我假設的虛構,
放進試管裡也找不到它是怎麼讓淚溢滿眼眶。
往事就把它當石頭一樣丟下離開吧。
反正世上不是只有你一個男人,
到街上繞個一兩圈,我就可以把你忘掉了啦!
(這一段是我覺得『對面著筆』的筆法的關鍵啦。
別套用太多文學用語,簡單說,
有兩層轉折:
不說『她很悲傷』,卻說『沒有什麼好悲傷的啦』。
不說『我忘不了你』,卻說『不稀罕你,走兩圈就把你忘記』。
這是第一層;
再把『你』『我』互換,
說成『我不罕有,往街裡繞過,我便化烏有。』)
情人節不要說穿 只敢撫你髮端
這種姿態可會令你更心酸
留在汽車裡取暖 應該怎麼規勸
怎麼可以將手腕忍痛劃損
情人節你也不敢說破,只是尴尬地撫摸我的髮梢;
可知道這樣更讓我心酸?
留在車裡取暖,你大概在想,該怎麼勸我,
勸我別想不開。
人活到幾歲算短 失戀只有更短
歸家需要幾里路誰能預算
忘掉我跟你恩怨 櫻花開了幾轉
東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遙遠
人生數十載不過匆匆一瞬,失戀,比起一生來說更是微不足道;
我不知道還要多遠才能回家,
(也不知道多久才能活到『覺得人生很短、失戀更短』的那一天。)
到把你忘掉,櫻花都不知道開了幾回,
(要忘得掉你我之間的一切,櫻花都開了好幾轉了…)
東京之旅的那一天就像前世一樣遙遠,不真切…
我說的廣義的『對面著筆』,除了『以我的立場去料想你』,也有『以現在的立場去料想未來』。舉個唐詩的例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我收到你的信,問我,什麼時候才會回到家鄉;
我也不能計數淹留他鄉的日子,
此刻巴山連夜的雨,秋水潮漲,我正回著你的信,不知道何時才回家;
如果等到雨停了,我回到家了,
那時,我們一起坐在西廂房裡共著燭光剪窗花,
應該會聊到『當年你在巴山連夜的雨』的這個晚上吧。
會不會太複雜?
再舉簡單一點的例來說,明明我『現在很難過』,但是我偏偏要說:『哎呀,也許過個三五十年,我就會覺得現在的自己很傻吧!』可是,三五十年之後,到了嗎?還沒。那是未來,未來就是還沒來。五十年之後我就會覺得不難過了,那現在難不難過呢?當然是難過啊!
忘了誰告訴我的,說,林夕是希望自己名留文學史的那種人。
要是我來編國文課本,一定會選他的作品進去!)
你還嫌不夠 我把這陳年風褸 送贈你解咒
這句的意思其實是:
「你什麼都不懂,竟然以為把風衣披在我身上就可以解我心裡的寒。」
再回頭補充一下前面『曾沿著雪路浪遊 為何為好事淚流』,
所以它也有兩層婉曲,是這樣:
不說「我淚流難過」,卻說反話「分開也沒什麼不好」,
所以「分開就是好事」啦!這是第一層。
不說現在的心情,卻說,以後,當我想起現在──
「那時候在東京的雪地裡玩耍,而且還和一個爛人分手,
這件事是好事啊,為什麼我那時候要哭得那麼慘呢?唉唉唉。」
這是第二層。
如果沒有想到他是對面著筆,會遇到的問題就是,男主角在歌裡的形象很不統一。好像很溫柔,又好像很冷漠,很像還有情,又很像已無情。用「對面著筆」去解釋,才會比較統一:
我抱著他,是擁有他嗎?他撫觸我的髮,下雨天還特地來接我,是虧欠我還是還愛我?因為還有女主角(也是真正的主角)對男主角的行為的揣度,所以才會那麼複雜。
這樣。
語言的重要性和人口
: XiJun:你有沒有算法文的海外使用人口呢?還有我覺得在歐洲,除了北歐和德國荷蘭講英文比較通,其他地區講法文會比較通
坦白說,我個人比較不喜歡以「講這個語言會不會通」來衡量一個語言的價值啦…
如果說「不通」就是沒價值,繁體中文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在使用,加上香港幾個鳥地方,那,我們怎麼跟人家說,要人家在聯合國裡面使用繁體中文?
德國沒有幾個海外殖民地,大家也不覺得德文沒價值啊…
古希臘文和古拉丁文根本沒有人在說了,可是很多歐美的中學還是把它們列在必選修的清單裡。
再說,法文的海外使用人口?魁北克嗎?布吉納法索還是象牙海岸還是塞內加爾?大溪地嗎?有人是為了要去塞內加爾玩才學法文的嗎? -.-+
我自己唸法文系,很多親戚都說,這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但是法文的價值在波特萊爾,在拿破崙,在韓波,在大仲馬和雨果;就像德文的價值不只在於威廉三世和俾斯麥,更在於歌德。
英文比美語的價值更高,是因為葉慈和莎士比亞。
我不是說法文比義大利文沒價值,我只是覺得,比人口,沒有意思。
坦白說,我個人比較不喜歡以「講這個語言會不會通」來衡量一個語言的價值啦…
如果說「不通」就是沒價值,繁體中文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在使用,加上香港幾個鳥地方,那,我們怎麼跟人家說,要人家在聯合國裡面使用繁體中文?
德國沒有幾個海外殖民地,大家也不覺得德文沒價值啊…
古希臘文和古拉丁文根本沒有人在說了,可是很多歐美的中學還是把它們列在必選修的清單裡。
再說,法文的海外使用人口?魁北克嗎?布吉納法索還是象牙海岸還是塞內加爾?大溪地嗎?有人是為了要去塞內加爾玩才學法文的嗎? -.-+
我自己唸法文系,很多親戚都說,這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但是法文的價值在波特萊爾,在拿破崙,在韓波,在大仲馬和雨果;就像德文的價值不只在於威廉三世和俾斯麥,更在於歌德。
英文比美語的價值更高,是因為葉慈和莎士比亞。
我不是說法文比義大利文沒價值,我只是覺得,比人口,沒有意思。
義大利文與法文
在 ptt 的語言板,有人問學義大利文好還是法文好…
※ 引述《bongin (Bongin)》之銘言:
: 去年暑假學了兩個月的義大利文
: 動機是:未來想念設計研究所 義大利設計很強
: 但現在決定未來走目前主修的科系(新聞傳播)
: 因此正在思考要繼續學義大利文
: 還是改學使用人口較多的法文
: 但是本人又比較喜歡義大利
: 很怕因為不夠喜歡法國 法文學不下去= =
: 整個陷入兩難中
: 不知大家是否能給予意見
: 謝謝!
: grazie~
我自己的經驗談,大二那年我開始去法語中心,又在學校修義大利文,發現法文和義大利文太像,但是一旦有不一樣的地方就仆街了…(例如,兩種語言裡的陰陽性的確都是一樣的,但是偶爾有拉丁文的古字,像「海」,義大利文是陽性,在法文裡卻是陰性…)
所以,其實兩種拉丁語系是會干擾的喔。 -___-+
你學了兩個月的義大利文,不知道你學到過去式了沒…(默)拉丁語系的過去式/時態是最難、最微妙的部份。如果你學到了,恭喜你,你從義大利文轉進法文,會覺得很快樂喔。
坦 白說,我覺得法文的發音不好聽。圓唇母音 /y/ /oe/ 的那一組音,從西班牙、義大利文進來的人會覺得很困難,拼字其實非常非常規則,但是規則很多,從義大利文進來,一開始也會不習慣。還有鼻化母音的地方,不 管學過什麼語言,基本上都沒有什麼用…是法文特別的地方,發得漂亮就會很像法國人,相反地,學不會就會很想哭…
基本上,法文的發音,有其他拉丁語系的底子是幫不了你的… (葡萄牙的話還有一點近啦… 一點…)
不知道你對「動詞變化」這回事的觀感如何,凡是學過德文的朋友,來學法文的,無一不該該叫的… 還指責我們說,法文怎麼會有三十九種時態… 真變態。(可是我去學德文的時候,也被名詞格、三種性別搞得想死。-.- 離題了。)
義大利文的動詞也很麻煩,只是法文比義大利文再多一點。
每一種語言在一開始都有它困難之處,法文,相對於英文,我覺得,是一種難學易精的語言,入門的時候不要被它的時態、文法、動詞嚇壞了,就可以學得很好的。
可是一開始辛苦的那個地方,沒有熱情的話,很難支撐得下去的。(就像我學德文… 我自己以為,會的語言夠多了,挑戰德文應該易如反掌,沒想到拉丁系和日爾曼系是隔行如隔山啊。Q_Q 怎麼都學不好。)
你未來想唸設計,而且想去義大利,那就繼續學下去,如果在國內學,十個人左右的小班,
建議你,至少學個半年以上再去義大利,會順利一點,義大利的年輕人基本上都通英文的,但是你會說義大利文的話,會感覺到他們額外的熱情喔。(還有聽懂額外的爆烈啦-.-#義大利人真會罵髒話啊嘖嘖嘖)
德文我也學過兩個月,可是後來別人問我,我都說我「沒學過」。 -___-
兩個月只是入門啦…
至於人口,千萬不要掛在心上。
全法國才五千六百萬人,義大利的人口我記得是五千八百萬,(這是當年的數據…不知道現在…)反正義大利的人口比法國多喔。
然後,在歐盟裡,真正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是德文,但是我不會德文,德文老師嘲笑我的法國腔,我也一點都不難過。哈哈哈哈哈~(偷哭)
然後,在歐盟裡,真正通行的語言是英文… (默)
英文只有在法國不太好用,在法國說英文會稍稍有些不愉快…(默默)
----- 以下才是重點 -----
把義大利文學好吧!
一、你喜歡,這個最重要! >"<
我學希臘文和俄文得到的快樂都比德文多,所以証明學一個沒有從心裡喜歡的語言一定學不好的!
二、人口的事情不要掛在心上。
基本上,會中文和英文,全世界61億人口你已經有一半沒有問題了。歐洲各國的人口大體都只有幾千萬之譜,台灣的兩三倍罷了。一個國家的影響力不只是人口決定了。如果單看人口,那法國絕對不是一個重要的國家喔。
三,語言在精不在多。
我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精通的語言才是有用。:~
四,法國喔…
法國是一個很有趣的國家,真的。我自己後來轉法文系,真的建議你,學了義大利文一年半載之後,或者甚至是去了義大利之後,可以試著接觸法文試試看喔。
法文的文法是難了一點,可是比起英文,真的不算是不規則啦~(心)
※ 引述《bongin (Bongin)》之銘言:
: 去年暑假學了兩個月的義大利文
: 動機是:未來想念設計研究所 義大利設計很強
: 但現在決定未來走目前主修的科系(新聞傳播)
: 因此正在思考要繼續學義大利文
: 還是改學使用人口較多的法文
: 但是本人又比較喜歡義大利
: 很怕因為不夠喜歡法國 法文學不下去= =
: 整個陷入兩難中
: 不知大家是否能給予意見
: 謝謝!
: grazie~
我自己的經驗談,大二那年我開始去法語中心,又在學校修義大利文,發現法文和義大利文太像,但是一旦有不一樣的地方就仆街了…(例如,兩種語言裡的陰陽性的確都是一樣的,但是偶爾有拉丁文的古字,像「海」,義大利文是陽性,在法文裡卻是陰性…)
所以,其實兩種拉丁語系是會干擾的喔。 -___-+
你學了兩個月的義大利文,不知道你學到過去式了沒…(默)拉丁語系的過去式/時態是最難、最微妙的部份。如果你學到了,恭喜你,你從義大利文轉進法文,會覺得很快樂喔。
坦 白說,我覺得法文的發音不好聽。圓唇母音 /y/ /oe/ 的那一組音,從西班牙、義大利文進來的人會覺得很困難,拼字其實非常非常規則,但是規則很多,從義大利文進來,一開始也會不習慣。還有鼻化母音的地方,不 管學過什麼語言,基本上都沒有什麼用…是法文特別的地方,發得漂亮就會很像法國人,相反地,學不會就會很想哭…
基本上,法文的發音,有其他拉丁語系的底子是幫不了你的… (葡萄牙的話還有一點近啦… 一點…)
不知道你對「動詞變化」這回事的觀感如何,凡是學過德文的朋友,來學法文的,無一不該該叫的… 還指責我們說,法文怎麼會有三十九種時態… 真變態。(可是我去學德文的時候,也被名詞格、三種性別搞得想死。-.- 離題了。)
義大利文的動詞也很麻煩,只是法文比義大利文再多一點。
每一種語言在一開始都有它困難之處,法文,相對於英文,我覺得,是一種難學易精的語言,入門的時候不要被它的時態、文法、動詞嚇壞了,就可以學得很好的。
可是一開始辛苦的那個地方,沒有熱情的話,很難支撐得下去的。(就像我學德文… 我自己以為,會的語言夠多了,挑戰德文應該易如反掌,沒想到拉丁系和日爾曼系是隔行如隔山啊。Q_Q 怎麼都學不好。)
你未來想唸設計,而且想去義大利,那就繼續學下去,如果在國內學,十個人左右的小班,
建議你,至少學個半年以上再去義大利,會順利一點,義大利的年輕人基本上都通英文的,但是你會說義大利文的話,會感覺到他們額外的熱情喔。(還有聽懂額外的爆烈啦-.-#義大利人真會罵髒話啊嘖嘖嘖)
德文我也學過兩個月,可是後來別人問我,我都說我「沒學過」。 -___-
兩個月只是入門啦…
至於人口,千萬不要掛在心上。
全法國才五千六百萬人,義大利的人口我記得是五千八百萬,(這是當年的數據…不知道現在…)反正義大利的人口比法國多喔。
然後,在歐盟裡,真正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是德文,但是我不會德文,德文老師嘲笑我的法國腔,我也一點都不難過。哈哈哈哈哈~(偷哭)
然後,在歐盟裡,真正通行的語言是英文… (默)
英文只有在法國不太好用,在法國說英文會稍稍有些不愉快…(默默)
----- 以下才是重點 -----
把義大利文學好吧!
一、你喜歡,這個最重要! >"<
我學希臘文和俄文得到的快樂都比德文多,所以証明學一個沒有從心裡喜歡的語言一定學不好的!
二、人口的事情不要掛在心上。
基本上,會中文和英文,全世界61億人口你已經有一半沒有問題了。歐洲各國的人口大體都只有幾千萬之譜,台灣的兩三倍罷了。一個國家的影響力不只是人口決定了。如果單看人口,那法國絕對不是一個重要的國家喔。
三,語言在精不在多。
我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精通的語言才是有用。:~
四,法國喔…
法國是一個很有趣的國家,真的。我自己後來轉法文系,真的建議你,學了義大利文一年半載之後,或者甚至是去了義大利之後,可以試著接觸法文試試看喔。
法文的文法是難了一點,可是比起英文,真的不算是不規則啦~(心)
關於「異性戀預設」。
看到 ptt 上面的女性主義板,有人在問問題,我就用我當年跟我在師大的大三導師之間的經驗來回答她了…
作者: dvd40 (我有型男正妹) 看板: gay
標題: [問題] 請問有人被" 走出埃及"團體蹂躪過的嗎?交流一下經驗好嗎?
時間: Fri Jan 5 00:35:32 2007
我的活動地點是拉版與跨版
因為遇見這個問題想來貴寶地請教應對策略
若有不妥請版主刪吧
事情是這樣的
我是一個跨性別拉子
目前服務於一所保守的教會學校
由於跨性別部份已經跟學校出櫃
因此學校最高當局說下學期開始要引進 "走出埃及" 團體矯正我
並且在校內成立一個成長團體鼓勵校內同仁參加學習如何矯正他們認為需要矯正的人
當然他們首件要矯正個案就是在下我的性別認同障礙
我今天特地由隔壁山頭翻山越嶺到貴寶地特別要吸取應對經驗
請問版上大大有過跟 "走出埃及" 交手的經驗嗎?
他們的慣用技倆有哪些呢?如何應對?
我在可遇見的未來看到
到時候將會是我獨自一人跟一群被所謂"聖靈"充滿的人奮戰
然後他們會說我被魔鬼附身作工因此才會有想變性的邪念
我的口才不好
要如何對抗一群口才便捷然後口出一大堆聖經專有名詞的宗教狂熱份子?
謝謝大家 不吝指教
(抱歉,我是gay,希望回答這個問題不會太冒犯。)
以前導師找我約談的時候,我也是用差不多的方法,但是我是把她的問題丟回去給他。
「你怎麼能確定自己是同性戀呢?」
「老師,那妳怎麼確定妳是異性戀呢?」
「我是說,你怎麼知道,你對男人的那種感覺叫做『喜歡』?」
「老師,那妳又怎麼確定自己是喜歡男人的?」
「我是天生的啊!」
「我也是生下來就是這樣啊。(攤手)
有感覺以來,就是對同性才有感覺啊。」
「那,你怎麼不試著和女生交往看看?說不定你會發現自己是異性戀?」
「老師,那妳要不要試試和女生交往看看?
說不定妳會發現,跟女人交往也很幸福喔。」
聽我的朋友說,以前他唸教會學校,被神父約談,神父對他說:「怎麼不交個女朋友看看?」之類的話,他就直接對神父說:「那你要不要和我交往看看?」之類的。反正把神父氣得七竅生煙就對了。
我是十年前被爸爸媽媽發現的,中間不知道有多少教官、導師約談我。我媽媽也送我去參加基督教團契。(默)
總之記得,跟這種人講話的時候,千萬不要跟他們吵架,態度要和緩,語氣要堅決,
會抱持著「想要改變別人」的心情的人,往往都是認為個體沒有真正的主體性,而且容易被環境影響;所以你只要展現你的主體性,甚至發揮你的影響力,── 我的意思不是「把別人也影響成同性戀」,因為感情是不能勉強的,我的意思是,要讓他們知道「不管喜歡男人或者女人,我都一樣幸福快樂。」
記得「我們沒有傷害別人,我只是想做自己」,什麼催眠、暗示、長時間約談疲勞轟炸都是沒有用的。
作者: dvd40 (我有型男正妹) 看板: gay
標題: [問題] 請問有人被" 走出埃及"團體蹂躪過的嗎?交流一下經驗好嗎?
時間: Fri Jan 5 00:35:32 2007
我的活動地點是拉版與跨版
因為遇見這個問題想來貴寶地請教應對策略
若有不妥請版主刪吧
事情是這樣的
我是一個跨性別拉子
目前服務於一所保守的教會學校
由於跨性別部份已經跟學校出櫃
因此學校最高當局說下學期開始要引進 "走出埃及" 團體矯正我
並且在校內成立一個成長團體鼓勵校內同仁參加學習如何矯正他們認為需要矯正的人
當然他們首件要矯正個案就是在下我的性別認同障礙
我今天特地由隔壁山頭翻山越嶺到貴寶地特別要吸取應對經驗
請問版上大大有過跟 "走出埃及" 交手的經驗嗎?
他們的慣用技倆有哪些呢?如何應對?
我在可遇見的未來看到
到時候將會是我獨自一人跟一群被所謂"聖靈"充滿的人奮戰
然後他們會說我被魔鬼附身作工因此才會有想變性的邪念
我的口才不好
要如何對抗一群口才便捷然後口出一大堆聖經專有名詞的宗教狂熱份子?
謝謝大家 不吝指教
(抱歉,我是gay,希望回答這個問題不會太冒犯。)
以前導師找我約談的時候,我也是用差不多的方法,但是我是把她的問題丟回去給他。
「你怎麼能確定自己是同性戀呢?」
「老師,那妳怎麼確定妳是異性戀呢?」
「我是說,你怎麼知道,你對男人的那種感覺叫做『喜歡』?」
「老師,那妳又怎麼確定自己是喜歡男人的?」
「我是天生的啊!」
「我也是生下來就是這樣啊。(攤手)
有感覺以來,就是對同性才有感覺啊。」
「那,你怎麼不試著和女生交往看看?說不定你會發現自己是異性戀?」
「老師,那妳要不要試試和女生交往看看?
說不定妳會發現,跟女人交往也很幸福喔。」
聽我的朋友說,以前他唸教會學校,被神父約談,神父對他說:「怎麼不交個女朋友看看?」之類的話,他就直接對神父說:「那你要不要和我交往看看?」之類的。反正把神父氣得七竅生煙就對了。
我是十年前被爸爸媽媽發現的,中間不知道有多少教官、導師約談我。我媽媽也送我去參加基督教團契。(默)
總之記得,跟這種人講話的時候,千萬不要跟他們吵架,態度要和緩,語氣要堅決,
會抱持著「想要改變別人」的心情的人,往往都是認為個體沒有真正的主體性,而且容易被環境影響;所以你只要展現你的主體性,甚至發揮你的影響力,── 我的意思不是「把別人也影響成同性戀」,因為感情是不能勉強的,我的意思是,要讓他們知道「不管喜歡男人或者女人,我都一樣幸福快樂。」
記得「我們沒有傷害別人,我只是想做自己」,什麼催眠、暗示、長時間約談疲勞轟炸都是沒有用的。
電影血鑽石裡的AK-47童子兵 (續)
後來看到別人的文章忍不住又多嘴了一下:
※ 引述《huang0505 (風之過客)》之銘言:
: 非洲女童子兵--白上上戰場 晚上被人上
: 團體,童子兵組成比例超過百分之四十,這些童子兵當中有百分之四十是女孩,
: 而這些女童子兵又被部分成人戰士和指揮官視為性財產。
: → armed:哇,4000多個武裝蘿莉ㄟ,雖然都是黑的-.-"
: 推 roy0204758:為什麼我腦袋裡盡是些齷齰的畫面...
我們都是腦裡想想就算了,西非那裡倒是唾手可得,爸爸媽媽還雙手奉上。那些女孩也都視為理所當然,能跟普通戰士或者是指揮官的話,當然是跟指揮官。女孩兒之間還會爭寵。
還有假借宗教名義的性侵害,回教、基督教和當地原始薩滿迷信結合:
「不跟我那樣的話沒有辦法把惡靈驅走,明天妳就會像今天死掉的xx一樣喔…」
所以重點是「理所當然的暴力」啊…
※ 引述《huang0505 (風之過客)》之銘言:
: 非洲女童子兵--白上上戰場 晚上被人上
: 團體,童子兵組成比例超過百分之四十,這些童子兵當中有百分之四十是女孩,
: 而這些女童子兵又被部分成人戰士和指揮官視為性財產。
: → armed:哇,4000多個武裝蘿莉ㄟ,雖然都是黑的-.-"
: 推 roy0204758:為什麼我腦袋裡盡是些齷齰的畫面...
我們都是腦裡想想就算了,西非那裡倒是唾手可得,爸爸媽媽還雙手奉上。那些女孩也都視為理所當然,能跟普通戰士或者是指揮官的話,當然是跟指揮官。女孩兒之間還會爭寵。
還有假借宗教名義的性侵害,回教、基督教和當地原始薩滿迷信結合:
「不跟我那樣的話沒有辦法把惡靈驅走,明天妳就會像今天死掉的xx一樣喔…」
所以重點是「理所當然的暴力」啊…
電影血鑽石裡的AK-47童子兵
這篇,是我在 ptt 的 Warfare 板上回覆別人的文章。
: 這些被抓走的小孩
: 被革命聯合陣線解放後
: 便被不停的洗腦到六親不認
: 還到處亂殺人殺害自己的同胞
: 在想如果阿共打過來後
: 若兵源不足也可以訓練這些18歲以下的童子兵
: 戰力可能還不輸大人
: 而且他們體形小,被彈面積小是大優勢
《阿拉不是一定要》,這本書是從那些小孩子的主述的角度來寫的。
書的內容我不贄述了,只是提出幾個觀點:
一,暴力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
我們住在台灣社會太久了,雞都沒有殺過了,何況是人?可是例如古羅馬文明,競技場上直接看獅子怎麼把人生吞活剝的表演,竟然也會有幾萬人爭著去,還座無虛席。
死人看得多了,腸開破肚的景象就不可怕了。和已身的痛苦就失去了連結,於是就不再會「在橋上看魚悠游,連結到自己的快樂經驗,所以覺得魚很快樂」,看到別人的痛苦也不會覺得那是痛苦了。只會有一種征服和控制的快感了。
忘了是在哪一部漫畫裡看到這樣的句子:「人類是一種動物,所以也有動物的原始本能,看到比自己弱小的動物屈服在自己的暴力之下,就會得到原始狩獵的快感。」
我們小時候也有玩具手槍啊,只是他們的玩具是真槍罷了。
一旦暴力和痛苦的感覺失去連結,就會變成理所當然。人類的社會之中有太多這樣的理所當然的暴力了。
也有太多的他人的痛苦都被理所當然地忽視了。
二,人口結構不同。
西非社會的出生率很高,這一點倒是別忘了。台灣社會,一個家庭裡有三個小孩就算是很多了,可是他們那裡的婦女,可以的話,一年一個,八年生九個、十個小孩,都叫正常。
新生兒的夭折率也很高。所以就只好生更多,以應付傳統農業的人力需求。
結果生太多,太窮,養不起,所以送到軍隊,軍隊壟斷許多外援和補結,軍隊有吃的,有喝的,雖然可能會戰死,但也才能活下來。
但如果留在自己家裡,爸媽自己都吃不飽了,絕對是死路一條。
至於受彈面積的部份倒不盡然,反正是機關槍,噠噠噠都是連發的,打不到,掃也掃到了。而且小孩子的反應、速度、戰術思想都比不上大人啊。不盡然會有優勢… (嘆)
: 這些被抓走的小孩
: 被革命聯合陣線解放後
: 便被不停的洗腦到六親不認
: 還到處亂殺人殺害自己的同胞
: 在想如果阿共打過來後
: 若兵源不足也可以訓練這些18歲以下的童子兵
: 戰力可能還不輸大人
: 而且他們體形小,被彈面積小是大優勢
《阿拉不是一定要》,這本書是從那些小孩子的主述的角度來寫的。
書的內容我不贄述了,只是提出幾個觀點:
一,暴力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
我們住在台灣社會太久了,雞都沒有殺過了,何況是人?可是例如古羅馬文明,競技場上直接看獅子怎麼把人生吞活剝的表演,竟然也會有幾萬人爭著去,還座無虛席。
死人看得多了,腸開破肚的景象就不可怕了。和已身的痛苦就失去了連結,於是就不再會「在橋上看魚悠游,連結到自己的快樂經驗,所以覺得魚很快樂」,看到別人的痛苦也不會覺得那是痛苦了。只會有一種征服和控制的快感了。
忘了是在哪一部漫畫裡看到這樣的句子:「人類是一種動物,所以也有動物的原始本能,看到比自己弱小的動物屈服在自己的暴力之下,就會得到原始狩獵的快感。」
我們小時候也有玩具手槍啊,只是他們的玩具是真槍罷了。
一旦暴力和痛苦的感覺失去連結,就會變成理所當然。人類的社會之中有太多這樣的理所當然的暴力了。
也有太多的他人的痛苦都被理所當然地忽視了。
二,人口結構不同。
西非社會的出生率很高,這一點倒是別忘了。台灣社會,一個家庭裡有三個小孩就算是很多了,可是他們那裡的婦女,可以的話,一年一個,八年生九個、十個小孩,都叫正常。
新生兒的夭折率也很高。所以就只好生更多,以應付傳統農業的人力需求。
結果生太多,太窮,養不起,所以送到軍隊,軍隊壟斷許多外援和補結,軍隊有吃的,有喝的,雖然可能會戰死,但也才能活下來。
但如果留在自己家裡,爸媽自己都吃不飽了,絕對是死路一條。
至於受彈面積的部份倒不盡然,反正是機關槍,噠噠噠都是連發的,打不到,掃也掃到了。而且小孩子的反應、速度、戰術思想都比不上大人啊。不盡然會有優勢… (嘆)
法文的「睡覺」
ptt法文板上有人問我,我的回答。
: dormir、coucher、s'endormir和 se reveiller、se lever 請問這些單字有什麼差別呢?
dormir 指的是「睡」,衍生的字彙還有 dortoire (宿舍,原意是:睡覺的地方);所以這個字通常是指 "躺平睡、在家睡" 的,打瞌睡、啄龜的情況就不適合了。
coucher 指的是「上床」或者「躺」,像紅磨坊的主題曲裡,有一句法文說:"Voulez-vous coucher avec moi ce soir?" 當然就不是說兩個人一起 "進入睡眠狀態" 了… (笑)
s'endormir : 法文 en- 的字首,往往有"進入"的意思,說的是「睡著了」或者強調「進入睡眠狀態」。上課睡著了、開車睡著了之類的啄龜,還有像是強調躺著很久但是終於入睡了…
reveiller: veiller 的意思原本是「仔細盯著瞧、監視、熬夜不睡」。所以 re-veiller 就是指「從睡著的狀態之中,又回復到清醒的狀態來」。相關衍生的字還有像 sur-veiller,意思就是「監視」了。
se lever: lever 本來的意思是「把某物舉起」,se lever 「把自己舉起」,所以就是強調「起床了、從床上起來」。有的人起是起床了,但是還沒有清醒;有的人是明明已經醒了,卻還死賴在床上沒有起來。這樣就有區別了。
: dormir、coucher、s'endormir和 se reveiller、se lever 請問這些單字有什麼差別呢?
dormir 指的是「睡」,衍生的字彙還有 dortoire (宿舍,原意是:睡覺的地方);所以這個字通常是指 "躺平睡、在家睡" 的,打瞌睡、啄龜的情況就不適合了。
coucher 指的是「上床」或者「躺」,像紅磨坊的主題曲裡,有一句法文說:"Voulez-vous coucher avec moi ce soir?" 當然就不是說兩個人一起 "進入睡眠狀態" 了… (笑)
s'endormir : 法文 en- 的字首,往往有"進入"的意思,說的是「睡著了」或者強調「進入睡眠狀態」。上課睡著了、開車睡著了之類的啄龜,還有像是強調躺著很久但是終於入睡了…
reveiller: veiller 的意思原本是「仔細盯著瞧、監視、熬夜不睡」。所以 re-veiller 就是指「從睡著的狀態之中,又回復到清醒的狀態來」。相關衍生的字還有像 sur-veiller,意思就是「監視」了。
se lever: lever 本來的意思是「把某物舉起」,se lever 「把自己舉起」,所以就是強調「起床了、從床上起來」。有的人起是起床了,但是還沒有清醒;有的人是明明已經醒了,卻還死賴在床上沒有起來。這樣就有區別了。
推薦法文文法書(在ptt法文板)
岳家君老師的名號,可以跟文藻畢業的同學打聽一下。
索邦的那本畢竟是法國人自己編的,有些部份對法國人來說是理所當然的,對華語母語的人來說,就會覺得好像哪裡說得還不夠似的。
法文系上的文法課,有教授帶著大家唸,還會補充一堆講義,用索邦那本就 okay,對法文系同學,也有「以法文學法文」的直接效果。但是《法文文法快譯通》那本,我不太推薦,不是因為它是中文,而是因為它裡面有很多錯誤… (默)
我畢業很久了,也懶得去指數了。
只是當年我認識的學弟妹,凡是用中文版來上課的,後來文法都學得不是很好。所以讓我有一個很差很印象。
學妹後來告訴我說,那本中文版有新版,聽說改正了很多錯誤。
但 是岳家君老師的這一本,叫做《GRAMMAIRE CHINOISE DE LA LANGUE FRANCAISE》,是專門為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寫的。所以很多很細緻的文法,就都有很詳盡的解說和分析,雖然書上寫「專為以中文為母語的法文系學生」 所編寫,但是我讀了幾遍,發現它也非常適合外系同學自修。你可以去敦煌書店翻一下,就會知道我要說的是什麼了。
如果你是法文系的學生,有很多時間可以對法語慢慢琢磨,那你可以買索邦那本法文版直接來讀。它裡面很多例句都是福婁拜、伏爾泰、大仲馬之類的名家名著裡的 經典名言,可能是法國中小學課本裡必讀名篇,法國人都朗朗上口的佳句。再透過中文去理解… 那味道就走掉了…
要用中文學法文文法的話,就真的不如買岳家君老師這本了。